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二千零二十五章 国旗之议(一更)(1 / 2)

顾正臣的声音洪亮,文武官员都听了个清楚。

督察院右佥都御史邵质听闻之后,原本紧绷着的脸随着嘴角微动,顿时放松下来。大明旗的事与督察院没多大关系,都是礼部在主导,再说了,朝议大明旗的时候邵质还不是督察院的人,也没资格站在奉天殿……

不少人将目光投向礼部官员,尚书李叔正、任昂脸色铁青,侍郎栗恕也低下了头。

冲礼部来的,那今日事难善了啊。

尤其是顾正臣带的笏板多,这他娘的序班也不来管一管,没看他这样插在腰间不符合礼仪。

序班曹志压根当没看到,谁敢去管镇国公啊,想想黄子澄的下场,多好一个进士,还进入了翰林院当了检讨,前途无量,就因为说了几句要削弱镇国公之类的话,就被打成了猪头,结果皇帝也不给他做主,吩咐自己找个由头将他赶出去……

这说明镇国公地位稳如泰山,他能揍黄子澄安然无恙,那也能揍自己安然无恙,自己又不是受虐狂,凑上去找揍的事不干。

随着礼乐,群臣山呼,朝会开始。

朝廷的事很繁杂,上到国政方针,下到贞烈妇人,都在议论之内。

比如北平税课司大使熊斯铭的奏折送到金陵之后,为御史支持,主张当官的有了俸禄反而养不了父母,这样做不太孝顺,所以朝廷应该给舟车,将官员的父母接到上任之地照料。

用亲情、孝顺说事,自然是无往而不利。

老朱同意了,但凡是上任之地距离籍贯之地超过一千五百里的,就给舟车。若是不超过一千五百里,只要是去云南、两广、四川、福建当官,那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……

所谓的“勉孝劝廉之道”。

还有一个百姓和老婆吵架,愤怒之下,将宝钞给撕碎了,这事被人告发了。

焚毁宝钞,这可是大事件。

一些官员认为,需要严惩,按弃毁制书律处置,也就是打一百杖。而一些官员则认为,应该砍头。

主张一百杖的有道理,宝钞地位与朝廷制书相当,撕毁了就应该严惩。

主张砍头的也不是随意发挥,因为宝钞上面还有朱元璋的头像,撕毁宝钞,那就是撕毁皇帝的脑袋,这是大不敬啊,其心可诛,应该砍了。

朱元璋对这种事倒看得开,认为这是一时气愤,并非有意,宽恕了之。

只要不骂人,不弹劾人,日常的朝会还是相当轻松,也不全是大事件。

可当这些事议论完了,顾正臣也终于站了出来,高声喊了一嗓子:“陛下,臣有本奏。”

“讲。”

朱元璋抬手。

顾正臣直道:“陛下,早在首航澳洲之后,臣便提起过制作大明旗之事,然此事一拖再拖,至今没个音讯结果。今日,臣再提此事,希望礼部官员可以用心办事,尽早拿出大明旗。”

朱元璋恍然,看向李叔正、任昂:“说起来,这件事朕也忘了催问,礼部,怎么回事?”

李叔正移步而出,手持笏板道:“陛下,臣翻阅古籍,查问古今,从未听闻过某朝还需制造国旗之事。何为国,国乃是分封之地,乃是藩属之地。大明乃是天子之朝,是宗主,当有天下,如何能自降身份,制什么国旗?”

“礼部认为,制国旗有损大明威严,故此拒绝。此事关乎朝廷与陛下颜面,更关乎万民对朝廷之看法,臣难以从命。”

朱元璋看向顾正臣:“礼部有礼部的理由,你的理由呢?”

顾正臣叹了一口气。

古代一直没有出现国旗不是没原因的,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周围不管是臣服还是不臣服的,在中原王朝眼里,要么是番薯国,要么是朝贡国,要么就是不臣之国。

总之,全天下都应该是我们的。

自我中心的认识在那摆着,哪里还需要通过国旗来证明什么,区分什么?

别说大明不应该有国旗,秦国也不应该有,朝鲜、日本、安南等国,都不应该有国旗。一旦每个地方都单独搞出来国旗,在那一插,那不是显得他们不臣服大明了吗?

除了这一点外,还有外交需求不那么高的原因。

出使使臣即便是没什么旌旗,只要手持旌节就够了,去了地方,人家迎接下也不需要插国旗,奏国歌,大家都没这一道程序。

至于军事上,更用不上国旗,各色将旗、令旗就够多的了,各自有各自的作用,你弄一个国旗摆在那,到底发挥啥作用?

仔细说起来,西方一开始也是没啥国旗的,除了丹麦人打仗的时候捡来一块破布当了国旗之外,之后的国旗,大部分是出于彰显船只所属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